「人穿四衣,諸事不順」:這4種衣服盡量少穿,對自己不好
俗語常說「人穿四衣,諸事不順」,可以說,不是所有的衣服都能隨便的穿著,如果家裡有,建議你盡量的少穿。
那麼,這句「四衣」,到底指的哪些衣服呢,為什麼又不能隨便穿著呢?
不要的舊衣服
對於不熟悉的人贈送的舊衣物,如果家庭條件可以,建議還是盡量的不要穿,因為可能會帶來健康風險。
因為贈送的舊衣物可能承載病菌,比如,如果對方有皮膚病或其他傳染病,病菌就可能殘留在衣服纖維里,被我們接觸感染。
而且每個人的體型也各不相同,穿不合身或有異味的衣服,都會讓感到不適應。
而且經常穿著陌生人的衣服,可能會導致一些心理不成熟的人感到彆扭或自卑,這也會影響本人的自信心。
即便衣服再乾淨,也難免遭到他人的非議,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,從而間接的影響個人的社交能力。
保持得體的穿著,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,而且還有利於樹立良好形象,獲得他人認可,讓自己更好的走向職場生活。
其實在職場中,穿著得體的專業人士更容易取得商業成功,因為他不僅給別人帶來好的印象,更能幫助自己獲取自信。
所以,如果家庭條件合適的話,可以盡量避免穿著別人的舊衣服,雖然可以獲取短期的利益,但是也有可能會終將為長期的損失買單。
臟掉的衣物
一個人的衣著往往反映出他的生活狀態,整潔乾淨的衣服代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,而髒亂不堪的衣服則暗示著頹廢消極的心態。
例如張大明是一個成功的白領,他每天早上起床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昨天穿的衣服扔進洗衣機。
接著他會花十幾分鐘洗澡,精心梳洗頭髮,刮乾淨鬍子,穿上乾淨的西裝,打好領帶,最後噴一點古龍水,這樣他就可以開始美好的一天了。
同事們見了張大明,無不點頭誇獎他的精神面貌,張大明其實並不是天生就注重穿著的人,他小時候和許多男孩子一樣,經常髒兮兮的到處玩,從不關心衣服是否乾淨。
但是,有一次,張大明穿著臟T恤和破褲衩去面試一個夏令營的工作,結果被面試官一眼否決,這成為張大明人生的一個轉折點。
從那時起,他意識到儀錶的重要性,並逐漸養成了注重穿著的習慣,現在30歲的張大明回想起那次面試,至今記憶猶新。
面試那天天氣炎熱,他騎車趕去面試地點,一身是汗,T恤濕漉漉地貼在身上,散發出難聞的氣味。
破洞的褲子上沾滿了塵土,讓他看上去就像剛在地里打過滾,面試官皺起了眉頭,第一次見面就對他產生了敬而遠之的感覺,最後張大明果不其然地被拒絕了。
一位心理學家分析表示,衣著代表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和生活狀態,像張大明那樣注重儀錶和穿著的人,通常比較在乎生活品質,也比較注重自己給別人的印象。
他們的生活往往更加有規律,也更有活力,而那些不在乎意儀錶的人,則往往內心比較頹廢和消極。
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,很容易對生活失去希望,陷入負面循環,想要改變這種狀態,衣著的改變可能是一個好的開端。
所以,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衣服越來越髒亂時,這可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。
這預示著我們的生活可能正在一點點走下坡路,在這時,洗凈衣服,好好打扮自己,將是走出負面狀態的關鍵第一步。
奇裝異服
喜歡奇裝異服的追求者認為,這是展現個性和審美的方式,他們選擇奇特的髮型、服飾,試圖通過視覺上的衝擊吸引別人的目光。
這其中也有社會心理學上的原因,有些人渴望被關注和認可,於是選擇奇裝異服吸引眼球。
還有人認為,社會在演變,傳統審美觀念也需要打破,奇裝異服是另類美的體現。
然而,也有人認為奇裝異服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意義, 比如,一些奇裝異服者進入公共場所如地鐵站和公園,他們的裝扮讓其他乘客和路人感到驚訝甚至害怕。
尤其是小孩子和老人,更容易被嚇到,這不利於公共場所的和諧,還有人擔心,如果太多人追求奇裝異服,會影響社會傳統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。
我們需要承認,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,奇裝異服帶來的視覺衝擊可能有益於開拓人們的審美格局,但同時也可能對社會公共生活造成一定干擾。
對於這些奇裝異服,我們身為社會成員,在追求個性的同時,也需要為他人著想,不能讓自己的行為選擇損害公共利益。
比如,在交通工具和烈士陵園等公共場所,我們還是需要衡量自己的著裝是否過於突出,會對他人產生不必要的干擾。
奇裝異服雖然是展示個性的一種嘗試,但和別人的互動交流中,可能給對方帶來一定的困擾,畢竟奇裝異服不屬於大眾服飾的主流。
不過,我們不應對奇裝異服一味否定,也不應盲目追捧,它只是這個多元社會中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,我們需要在包容中找到平衡。
昂貴的衣物
例如林小姐平日里喜歡穿簡單舒適的服飾,然而,為了參加一次重要的商業洽談,她特意花重金購買了一套名牌西裝。
林小姐本以為這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,讓洽談過程順利進展,然而,高價西裝給林小姐帶來的卻是束手束腳的感覺。
她不敢大幅度動作,生怕衣服會起皺或磨損,同時,她也擔心西裝會不適合這次場合,讓對方認為她在裝門面。
這反而影響了她的表現,洽談結果並不理想,事後她進行了反思,原來過於追求外在而忽略內在,不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,還會讓人失去自然與從容。
其實對方更看重她們的商業頭腦與交涉技巧,而不是穿著,這次經歷讓她認識到,服飾不應是掩飾內在或給人留下虛假印象的工具。
相反,衣著應該順應自身風格,自然流露內在品質,過分在意名牌與價格,不但容易拘束自己,也難免給人造成炫耀、虛榮的感覺。
事實上,許多成功企業家平日里都比較低調,不會刻意穿著名牌西裝,他們注重內涵建設,自信地以真實的一面示人。
這恰恰說明了真正的魅力和價值源自內在,而不是外在包裝,高價名牌衣服往往無法掩蓋內在的平庸,反而會讓人感到虛偽與不自然。
如果需要依靠這些昂貴的衣物來掩蓋內心的不足,不如把時間花在內在建設,讓自己的生活變的更加充實。
在和別人的正常交流當中,我們應該穿著合適的衣服進行溝通,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,更是起到良好的溝通效果。
對於以上的服飾,建議大家盡量的少穿,或者可以在合適的場合再去穿著,不然會給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和麻煩。
來源:今日頭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