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僧說:一個人修行到「四個至高境界」 證明他「功德圓滿」已經成佛

佛是大徹大悟大覺者。對於佛門弟子而言,修佛就是要行善積德,參悟生死悲歡,能大徹大悟,覺醒他人,做到造福大眾者,方能成佛。

那麼對於佛門弟子而言如此,對於世俗之人而言,成佛又有什麼特定標準嗎?怎樣才算真正成佛?


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,周邊一些佛門道友也很少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。為了揭開心中的疑惑,我不遠萬里,特意前往某座山澗寺廟,拜訪了一位高僧,在高僧的口中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正解。

關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成佛這個問題,高僧表示,看一個人修行高不高,是否成佛,關鍵是要看他是否達到這四個境界,如果能夠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,就證明他佛緣具足,已經成佛。

Advertisements

01、為善不執

高僧說:「 世人如要修繕佛道,首先就要有為善不執的菩提心,竭力戒除貢高傲慢的心態,不住相行於布施,不執著行善之相,放下內心對刻意為善的執念 ,皆可就地成佛。」

這個世上最能夠為自己積福積德的行為便是行善樂施,然而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,只知道積德行善能夠積攢福運,因此一念執著,想要通過行善來為自己謀求回報,或名聲、或利益。

Advertisements

殊不知,這種對「行善」的妄念是最要不得的,是與佛道相悖而持的。要知道,心有所執,就會存有掛礙,執迷於虛妄,煩惱就會接踵而來。

故此,執著行善之相,看似積福,實則消福,內心無法平靜,不論是牟利還是修佛,其道路註定只會越來越坎坷。

就好比說佛家崇尚放生是第一善舉,於是很多「禪修者」就開始逐一效仿,故意買一些外來生物放生,想藉此來為自己謀求功德福祿。


Advertisements

然而,這種故意為之的善行,積累的福德是很淺的,很難有現實的福氣顯照,到最後甚至還有可能,因為自己放生外來生物,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,遭到警告罰款。若如此,那就是自己在給自己造作無名罪業了。

既然執善無以召福,反而容易引禍,那麼人到底如何行善,才算是行菩薩之道呢?對此高僧給出的答案是:「學水即可」。

所謂「上善若水」,水乃萬物之源,生命之根,其功德無量,足以受人千萬世的歌頌讚揚。然而水卻不圖功勛,默默無聞,潤萬物而不爭,這種行為,才真正算得上是大善舉。

總而言之,行善,不是行為從善就能為自己的積累福緣功德的,而是要發本我之心去行善,不執著於有沒有利益可圖。

要像佛菩薩一樣,以一顆隨緣心來普法傳法,利好芸芸眾生,廣結善緣,心懷慈悲仁義,才能讓自己印證菩提,真正躋身至佛陀的行列中來。

Advertisements


02、老死不懼

高僧說:「佛法的要義,就是要讓人了生脫死,而它們的存在就是告誡世人,做人要像佛一樣,生亦無歡,死亦不懼,把生老病死看淡,才算真正認知佛法,從佛法中領悟成佛之道。」

所謂: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。生老病死,實乃人之常情,既然終有一天會壽終就寢,那麼以平常心待之,反而是讓自己以一種更加體面的方式,離開這個塵世。

Advertisements

然而,對於一般人來說,死亡大都是個忌諱的問題,現實中也很少有人,能夠正視衰老死亡的到來。過去我就曾見過不少人時常高談闊論,說自己看破紅塵,看淡生死,到處與人吹噓自己。

可真等到疾病纏身,感知死亡之際,他們又開始慌亂無措,絲毫沒有平日的淡定,不惜一切代價維繫自己的生命,甚至迷信,妄信一些偏方,把人性醜陋暴露得格外徹底。


對於這種行為,我們其實並不能去指責什麼,畢竟畏懼死亡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性,本身就是無可厚非的事情。但一個畏懼死亡的人,往往也都是與佛無緣之人。

佛語有云「生亦何歡,死亦何苦」,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規律, 在有正確佛法知見的佛子看來,眾生的本心是本不生滅的。

在佛家看來,眾生生老病死的過程,皆是因緣成熟時候,所顯現出來的現象而已。因而一般人所擔心的死亡,對於佛法中有正信的修行人來說,也就並非那麼值得畏懼。

故此,人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,那就是「死亡從來不是結束」,它只不過是人,從一個境界走向另一個境界必須要經歷的過程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