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是不是人老了,子女都會不要父母?」答案可能比你想得更殘忍...


我外婆,在我上初中的時候,去世了。

在她去世的前幾年,我媽、我大姨、小姨、舅舅,兄弟姐妹四個人,輪流來照顧。

沒有互相推諉過,也沒有計較過,誰付出得多誰付出得少。


大家都有共同目標,就是把外婆儘可能地照顧好,不要讓她的晚年,活得痛苦和沒有尊嚴。

就連我們這些小輩,也是真心實意想對她好。


外婆早年喪夫,自己一個人把四個孩子拉扯大。

吃了很多苦,卻從來沒有抱怨過,而是教會他們勤勞、善良、樸實。

等到兒女都成了家,她又幫子女帶孩子、做家務,忙裡忙外,沒有休息過。


印象中,外婆自己省吃儉用,卻把好吃的都留給我們。

甚至還打零工賺點小錢,給我和我哥買糖葫蘆吃。

外婆對我們這麼好,我們愛她還來不及,又怎麼會把她當做累贅,晚年不要她呢?

Advertisements


所以說,人與人的關係,都是相互的,包括親戚家人。

那些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,或許是因為,年輕時的他們,沒有給予子女足夠的愛與尊重;

而那些晚年被子女善待的老人,極大可能是因為,他們前半生給了子女充足的關愛與呵護。

Advertisements




從子女方面來說,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子女人品不好,或好吃懶做,或不務正業,或不懂得感恩。

還有一部分原因,與特殊的獨生子女政策有一定的關係。


他們在外地工作或安家,無法盡到養老責任,或是因為需要照顧的老人太多,感到力不從心。

雖然內心並不想這樣,但因為生活、工作、家庭等各方面壓力,而被迫「不要老人」。


Advertisements


我曾在網路看到一個故事:


該網友是獨生子女,在大城市上學、工作,結婚生子。

平日,跟老家父母的聯繫,就是每周打個視訊電話,以及過年過節回家探親。

前段時間,她正上著班,突然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,說父親突發疾病,住進ICU了。

那一刻,她慌了,趕緊跟主管請好假,訂了最近的飛機回去。


下飛機後,她直奔醫院,看到渾身插滿管子的父親,淚如雨下。

母親連忙安慰她說:「沒事,閨女別哭了,已經搶救過來了。」

接下來的幾天,她一直在醫院照顧父親。

雖然,父親的病情有所好轉,但身體還是很虛弱,連開口說話都很費勁。

每次看到父親這個樣子,她就很難過,心裡也很自責。


可是,還沒等父親完全康復,公司就催促她去上班,就連家裡的寶寶,也在哭著喊著找媽媽。

Advertisements

父母不想她太為難,也在催她離開。

她知道父母是心疼她,看著躺在病床上的父親、滿頭白髮的母親,還是忍不住哽咽了。

離開那天,她一遍遍叮囑母親,家裡發生了什麼事,一定要及時通知她,不要報喜不報憂。


Advertisements

你說,他們是不孝嗎?也不算是。

他們只是為了生活,或者說是有了新的生活。

但他們,也想成為父母晚年的依靠,也想好好照顧父母,更希望在父母需要時出現。

只是,父母與子女的關係,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。

他們越飛越遠,越飛越高,等到想要回頭時,已望不到來時的路。


關於養老,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。


對父母來說,可以這樣做:


1. 經常鍛煉身體,勤運動,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,父母少生病,就是對兒女最好的福報。


2. 好的家庭氛圍,父母與子女的關係,是舒服、溫暖且友好的,做到一碗水端平,不過多插手兒女的家事等。


3. 手上有些存款,當意外和疾病發生時,存款就是抵禦風險和掌控生活的最大底氣。


Advertisements

4.與鄰居搞好關係,俗話說,遠親不如近鄰,一旦遇到意外時,鄰居的幫忙就顯得至關重要。



對子女來說,可以這樣做:


1. 關注父母的健康,定期帶父母去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
2. 和父母保持聯繫,每天或每周視訊通話,及時了解父母的狀況。


3. 常回家看看,有時間的話,就多回家看看父母,一起聊聊天、散散步。


4. 把父母帶到身邊。若有條件且父母也願意,把父母接到身邊來照顧。


《奇葩說》中說:「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,孩子是父母後半生唯一的觀眾。」

父母,沒有錯過我們的前半生,也希望我們,盡量不要錯過父母的後半生。
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