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清明節才知道!人這一輩子:本是一場歸途 父母在「人生尚有來處」父母去「人生只剩歸期」



01

詩曰: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慾斷魂。」

小時候,以為詩里說的,是一道風景;長大以後,自己亦是詩中人。

一輩子,看起來很漫長,到頭來就是「生死兩茫茫」,活著,向死而生;死去,萬事皆空。

清明節,回鄉掃墓,在故人的墳頭,插一炷香,說一句祝福,然後踏春而歸。

春風裡,我們含笑也含淚,心頭五味雜陳。

我們終其一生,本就是一場歸途,如此簡單,如此匆匆。


Advertisements

02

第一,家庭的歸途:父母在故鄉在;父母去,我們都是故鄉的客人。

詩人余光中說:「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,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;後來啊,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,我在外頭,母親在裡頭。」

作為70后的我,對於詩人的感悟,深有體會。

不甘心山溝里的生活,不願意麵朝黃土,於是努力讀書,想要跳出農門。初中畢業之後,毫不猶豫地走進了城市,然後去了南方打工。

上世紀九十年代,我在東莞打工,父母在老家留守。有了心裡話,寫下來,然後貼上郵票,慎重其事地放入郵筒。

後來,我們有了電話、手機。隨時隨地都可以和父母聊天,但是父母卻老了,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終點。

逢年過節,父母站在村口等待,看著兒女歸來的方向。

父母走了,大概只有清明節才會回鄉。推開老屋的門,少了炊煙,少了父母的一聲呼喚。如果需要什麼,只能聯繫村裡的親戚或者鄰居。吃頓飯,都覺得難為情。

Advertisements

父母走了,才真正感覺到「生與死」相距那麼近。站在墳前,生死只有一步之遙。

老屋依舊在,卻變成了承載記憶的地方,一轉身,記憶也變得模糊。

03

第二,身體的歸途:上半生拚命,下半生惜命。

作家「六神磊磊」在文章中寫道,他曾經很喜歡球星馬拉多納,任何時候,都肅然起敬。

後來,馬拉多納突然離世,作家忽然覺得,自己的信仰去了,這個空洞永遠不會填補。時隔多年,打開抽屜,發現兒時的歡笑、記憶、青春、懵懂都鎖在裡面,而自己卻永遠遺失了鑰匙。

生命如此脆弱,說沒有就沒有了。

清明節的時候,在哀思之中,有很多的親人,走得很突然。連一句告別都沒有。

比方說,我的父親,前一天還去姑姑家吃飯,把酒言歡。夜裡睡得很沉,第二天就再也沒有醒來了。在外地打工的我,接到大哥打來的電話,頓時就蒙了。怎麼敢相信?怎麼能不話別?

Advertisements

到了一定的年紀,就懂得了珍惜生命,把一切都看淡,不再盲目追求詩和遠方。

健康在,一切就在。若不然,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。「螻蟻尚且貪生」,活久一些,人生的意義就大一些,只能這樣想吧。
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