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家關係再好,也要懂得「一不動、二不笑、三不問」

  • 2024-04-15 15:36

古人說:「親家登門,不值半文。」

親家是一門半路親戚,處得好,比兄弟姐妹更親;處不好,不僅自家雞飛狗跳,還會傷害兒女的小家庭。

因此,親家之間,保持一定的距離,很有必要。

具體來說,建議親家們,懂得「一不動,二不笑,三不問」。

一不動,心平氣和。

哲學家康德說過:「生氣,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。」

我們多觀察生氣的人,就會發現,生氣以憤怒開始,以後悔告終。

親家之間,會因為彩禮多少、孫輩如何教育、兒女和愛人吵架等,引發矛盾。

你護短,親家也護短,這就變成了「針鋒相對」。

最怕的是,人失去了理智,做出衝動的事,結局就無法挽回了。

聰明的人,會把矛盾遏制在萌芽狀態。無論遇到什麼,一定不生氣。

「一不動」,就是不要「動氣」,避免傷了和氣,添加怨氣。

在不生氣的基礎,親家間才有溝通的可能,畢竟,遇到的一切,都不是天崩地裂的大事。

最忌諱的,就是火上澆油。

相對子孫來說,親家也是爺爺奶奶的輩分,不能如兒女一樣,擺出怒目圓瞪的樣子,老人自帶慈悲,才是應有的榜樣。

二不笑,主動理解。

看過這樣一句話:「這個世界,就是你笑笑我,我笑笑你,何必太較真。」

道理很不錯,但是能夠做到的,少之又少。

很多時候,「笑」不會是善意的,也會帶著惡意,被人曲解。

作為親家,有兩種「笑」,要避免。

不笑親家窮,多幫助。

並不是所有的親家,都是門當戶對的。

富家女嫁給窮小子,王子愛上灰姑娘,現實生活也是有的。

知乎上有人問:「父母嫌棄男朋友窮,我該怎麼辦?」

提問的人很愛男友,相信男友會努力改變,父母卻認為男友是單親家庭,房子只有幾十平米,收入也不高。

父母的各種嫌棄,其實是為了兒女好,但沒有站在兒女的角度看問題。兩代人的價值觀不同,就是「癥結」。

一旦兒女結婚了,就是認定了「對方家庭」,作為親家,你還要去嘲笑對方家庭,就和兒女的觀念互相駁斥了。

你不想幫親家,就幫助兒媳和女婿,總是可以的吧。

幫助,是付出,但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,並不會吃虧。

不笑親家的兒女無能,少管。

親家的兒女在你眼裡,也許是無能的人,但是在親家眼裡,是「寶貝」。

就算親家的兒女人見人厭,你也不要說出來。親家吐槽兒女,和你吐槽親家的兒女,真的是兩碼事。

要明白,親家的兒女,和你也是親戚,你嘲笑親家的兒女,無疑是揭露親家的家庭傷疤,有種瞧不起人的滋味。

三不問,不揭難處。

很多老人,有一種習慣:愛打聽。

耳朵豎起來,聽大家都聊什麼,似乎自己知道越多,就越開心。

其實,耳聽為虛,眼見為實。不要用耳朵去見證別人的人生。

人還有一個習慣:好奇害死貓。

要知道,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,不是什麼難處,都可以揭開給你看。

親家之間就別打聽了,遇到以下三件事,不要問。

不問私事。

有些事情,不知道比知道更好。

親家是有隱私的,不能對你掏心掏肺。比方說,親家公和親家婆,鬧過離婚:或是親家公有過第三者。

就是你大概知道情況了,也不要打破砂鍋問到底。

不問醜事。

家醜、自己的丑,都是要遮掩的,你提問了,那就是揭醜。

就是對方提起了,你也是聽著,千萬不要過問細節。

做一個自帶陽光的人,一切醜陋的,都可以公正看、平常看。

不問孝事。

兒女給你的禮物,和給親家的禮物,是不一樣的。

兒女和愛人考慮到雙方父母的實際需求,在過年過節送不同的禮物,這是對的。

但是你一直過問親家拿了什麼,這就讓兒女很不好做人了。禮物價值 不同,但是孝心無價。

俗話說:「籬笆對籬笆,牆門對牆門。」

親家交往,既要關起門來說「自家話」,也要各自顧好自己的日子。

親家最好的關係,就是中間隔著籬笆,有事情了,喊一句就能聽到;沒事的時候,籬笆擋住了彼此,眼不見為凈。

處理好了關係,兒女就會過得舒服。

都是為了兒女好,那就心往一處想、話往一處說。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