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下13套房7個子女!88歲老人「晚年卻住出租屋」生病無人照顧 女兒委屈吐露:根本不敢養

  • 2022-09-26 15:40

2015年,88歲老人方秀琴租住在僅有幾平米陰暗潮濕的小房子里,生活狀況令人擔憂。眾人了解后發現,老人名下原來有13套房。

老人究竟經歷了什麼?

01、母不嫌子,子嫌母

方秀琴居住在北京郊區農村,早年經人介紹和同村的賈姓男子結婚,婚後二人一起育有4男3女總共7個孩子。

家裡孩子眾多,方秀琴和丈夫年輕時一刻也不敢放鬆,想盡辦法賺錢,準備給幾個兒子蓋房娶媳婦。

在方秀琴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,兩口總共蓋了13套房,4個兒子每人分了三套,兩口自住一套。

子女長大后,各自成家, 方秀琴和丈夫單獨居住,此時家庭之間關係和睦,子女們待老兩口也不錯。

後來接連發生的意外,讓這個大家庭的關係越來越淡薄。

方秀琴的丈夫因為年輕時過度勞累,積勞成疾,60多歲就患病去世。

丈夫去世后,方秀琴孤身一人,獨自生活,雖然略顯孤寂,但完全能夠自給自足,每天自己也能夠照顧好自己的生活。

讓方秀琴沒有想到的是,丈夫去世后,她的大兒子和大女兒也相繼生病去世。

丈夫和子女的相繼去世,給方秀琴心裡造成了不小的打擊,她的身體也大不如之前。

此時,方秀琴只剩下大女兒賈清香、二兒子賈清、三兒子賈福、四兒子賈小旺、小女兒賈清娥,五個子女。

2010年,83歲的方秀琴老人因中風偏癱癱瘓在床,老人完全沒有自理能力,需要人照顧。

因為老人把房產都分給了三個兒子,所以三個兒子一起協商贍養方案。

最終,三個兒子商定每人贍養老人一個月,三兄弟輪流照顧。

按說這個方案挺合理,三個兒子輪流贍養,兒子們都盡了贍養義務。

可是這個方案只實行了一年多就實行不下去了,到底為什麼?

二兒子賈清提起這件事,直接捂著胸口表示:「哎喲,我們家哪些破事我都不敢提起,提起我都胸口疼。」

賈清是個單身漢,一直自己生活,提起照顧母親,他的態度就是: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。

三兒子賈福提起母親贍養這件事情,就不是委屈,而是氣憤。

賈福表示:「問題就出在老四賈小旺身上,到了約定贍養時間,他拒絕接母親上門。」

調解人員詢問賈福為什麼老四之前願意贍養,一年之後卻不願意繼續贍養了呢?

賈福一句話道出了實情:「2011年後我母親大小便失禁了,所以另外兩個兄弟嫌棄,所以不願意繼續按照協議贍養。」

兩個兒子都願意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,那母親一直在那生活?

02、退休金,再起糾紛

2012年後,老二、老四相互指責對方不願意贍養,所以兩人彼此拒絕繼續贍養母親。

老三賈福見狀,沒有繼續和兩個兄弟爭論,默默地承擔起了贍養母親的責任。

老三妻子對母親也是盡心儘力,夫妻二人一直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3年多時間。

這3年裡一切相安無事,老三夫婦兩人任勞任怨,從來沒向兄妹們喊過苦說過累。

按說有一個兒子願意贍養老人,這就是老人的福氣,這直接讓其它兄妹徹底省心了,原本日子可以一直這樣持續下去。

但因為一件事,老三不幹了,他拒絕繼續獨自贍養母親,要求其它兄弟一起贍養母親。

原來老四賈小旺擔心別人說他不孝,逢人便說:「三哥願意獨自撫養母親是為了母親1000多塊錢(約4448台幣)的養老金。」

這話傳到了老三賈福那裡,老三當即不幹了,原來自己在別人眼裡是出力不討好的。

別人不願意盡孝,還要出口污衊盡孝之人,這老四的做法確實有點太不地道。

老三賈福說:「我自己上班有工資,自己家裡多套房出租有房租收入,母親每月1000多塊錢(約4448台幣)的養老金,他根本都沒用。」

老三賈福

老三媳婦則說:「那兩個兄弟自己不想盡孝,但是又擔心別人指責他們不贍養老人,所以找借口污衊賈福。」

不得不說,人心難測,有人願意幫忙贍養母親,做子女的不感激還背後「拆台」,真的讓人不解。

老三提出三兄弟輪流照顧母親之後,老二、老四這次被迫贍養,三兄弟再次開始輪流照顧母親。

但是這種情況沒有持續多久,又出現了新的意外,這次老四又不幹了,要求重新確定贍養義務,母親的兩個女兒也得贍養。

老四賈小旺

按說,三個兒子繼承了老人全部家產,之前也說好的母親主要由三個兒子贍養。

老四這次為什麼一定要拉著兩個姐妹一起贍養母親呢?

03、要分房,就贍養

2015年,老人王秀琴居住的村子規劃動遷,老人之前有13套房,分給自己幾個兒子各三套,老人名下還有一套。

老人名下的這套房子雖然已經破舊不堪,早已不能住人,但這套房子佔地面積足有200多平,動遷之後賠付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目。

得知有動遷規劃,老人的兩個女兒就提出,老人留下的這套房子有自己一份,要求到時候分到部分利益。

正因為如此,老四賈小旺直接一句話:「要分房,就贍養!」

仔細想想,老四說這話也有道理,即使不分房每個子女都有贍養老人的義務,更何況還有利益相求。

大女兒賈清香、小女兒賈清娥對贍養母親的要求沒有過多異議,同意一起贍養母親。

2015年6月份,兄妹5人達成了新的贍養協議,兄妹三人每人照顧母親三個月。

按說這次的贍養方案也不錯,每家一年才輪到一次,合情合理。

大家一直也都按照這個方案在執行,從大女兒賈清香首先開始,大家輪流照顧。

但剛剛輪流滿一圈之後,大女兒賈清香就不願意繼續照顧母親了。

老人的兒子們見狀也跟著大女兒學,都不接母親過去,只有小女兒賈清娥願意贍養。

但小女兒賈清娥家裡的經濟狀況很差,一家人一直租住的房子,因為母親大小便失禁,搞得每天屋裡很大味道。

賈清娥無奈之下只能把母親安排在一個陰暗潮濕的偏房裡面,老人居住的屋子裡面只有一張床和一盞昏暗的電燈。

王秀琴老人怎麼也沒有想到,自己蓋了13套房,晚年卻只能租住在幾平方米的小屋裡面。

賈清娥擔心自己的母親長期跟著自己在簡陋的環境下生活,會讓母親的病情惡化。

賈清娥就找到調解人員,希望調解人員出面,讓自己的哥哥姐姐們再一起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。

04、因為一句話,大女兒不敢贍養母親

調解人員介入后,先調查老人的大女兒賈清香為什麼突然拒絕輪流照顧母親。

剛開始調解人員猜測,是不是賈清香的家庭條件也不好,像賈清娥一樣,不方便長期撫養母親。

當調解人員來到賈清香家裡后,直接驚呆了!

賈清香家裡僅一層佔地面積就有400多平,屋裡雖然簡陋,但房間有十多間。

如此多的房間,難道就不能騰出一間房照顧母親嗎?

賈清香聽到調解人的話,大喊委屈,她說不是自己不願意騰房間給母親住是因為:不敢養!

調解人員聽了賈清香的話大吃一驚,贍養自己的母親還有不敢養的,這明顯就是借口。

賈清香看調解人員不相信,就說出了實情,原來當地有一個風俗,老人如果在女兒家去世,兒子會被「戳脊梁骨」。

賈清香的母親已經88歲了,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。

賈清香擔心輪到自己照顧母親時,母親突發意外去世,到時候她沒法給幾個弟弟交代。

賈清香還說,自己當初贍養母親沒有多想,就是盡心儘力照顧母親,不願意贍養是因為四弟媳的一句話。

原來,當幾個兄弟輪流贍養母親一圈后,輪到賈清香再次照顧母親時,她按時去四弟家接母親。

就在她接母親要走時,四弟媳婦在後面嘟囔了一句話,因為這句話,賈清香當即決定不接母親走了。

賈清香說,當她接母親時,四弟媳說了一句:「我們交給你的時候人是活著的,還回來時也是活著的。」

聽了這句話,賈清香嚇得後背發涼,萬一母親真的在自己家裡有個意外,她可沒法給幾個弟弟、弟媳交代。

如果老四媳婦真的說了這句話,賈清香的擔心倒是不無道理,畢竟老人88歲了,常年卧床,誰也不能保證老人一直健康。

那麼,老四媳婦到底有沒有說出這句話?

調解人員找到老四媳婦核實時,老四賈小旺和媳婦都直接否定,他們肯定沒說過這樣的話,自己大姐就是逃避贍養。

但當調解人員找到老三賈福一家調查時,老三媳婦卻說:「這種話老四媳婦肯定說得出來,他們兩口就是不想贍養,還想落下好名聲。」

調解人員找到老二賈清時,老二被家裡的事氣得一直捂胸口,說了句:「清官也難斷家務事!」

那麼,這件老人撫養糾紛案,最終會如何結束?

05、老三讓步,圓滿結束

調解人員一番調查下來,覺得根源還在大女兒賈清香身上,是她的行為破壞了當初的贍養協議。

賈清香也給出了繼續贍養母親的條件,只要不把母親接到自己家裡,無論在哪裡,她願意跟母親同吃同住照顧母親。

現在的情況就是,解決了老人的贍養住所問題,大家都願意繼續按照之前的撫養約定贍養母親。

調查人員先去看了老人名下的那套房產,這套房子因為年久失修其中三間已經坍塌,明顯不能住人。

調查人員詢問幾個子女,是否有人願意翻蓋房屋?

5個子女都表示,這房子很快就要面臨動遷,沒有繼續翻蓋的必要,都表示不願意翻蓋。

眼看因為贍養住所的問題,調解陷入了困境,老三賈福主動出面了。

他告訴調解人員,他有一套房產目前閑置,可以讓母親過去居住,以後誰伺候母親都可以住在那裡。

最終,老人的住所問題得到了解決,所有子女也都同意了輪到自己時主動前去照顧母親。

這場老人的撫養糾紛案也算告一段落了。

讓調解人員更欣慰的是,在他們要離開時,碰到了老三賈福的媳婦,她的一句話讓調解人員無比動容。

「我家這個地方是母親的最後一站了,別人不養,我永遠養,養到底,我不圖什麼回報,就圖她是我丈夫的媽媽!」

一句「別人不養我永遠養」,多樸實的一句話,但樸素中透漏出了一絲偉大。

都說養兒能防老,但對於王秀琴老人來講,孩子多了也煩惱。

有人不想養,有人願意養別人卻不願意讓他養,有人想養又不敢養,有人願意養也想養又沒有能力養。

其實反過來想,老人王秀琴過早地把房產都分到了兒子名下,這也是導致她晚年凄涼的原因。

如果老人一直把13套房產放在自己名下,最後按照遺囑的方式進行分配,相信她的子女們對她或許就是另一番態度。

你覺得老人提前把13套房子分給兒子們對嗎?
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