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離婚搬回家住!44歲還啃老「不上班還討錢花」母心寒趕人 他卻冷笑「1天能賺4千」媽淚崩:是我錯了

對於老人家來說,晚年最大的悲哀,不是缺錢生病,而是子女無能。今年69歲的崔太太,本應是好好養老的年紀,卻整日愁眉不展,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44歲的兒子,離婚後帶著行李回老家。既不工作也不上進,整日在家裡啃老,還跟她討退休金來花,直到兒子的一句話,才讓她醒悟:「我真的做錯了...」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
69歲崔太太今年都69歲,快70歲了,每月領著8千多塊的退休金,還把大部分的錢都給了兒子,供他生活,兒子也44歲了,本來歲數大了工作就不好找,要是再等幾年就五十歲了,到時候該怎麼辦,在家裡餓著嗎?對這個兒子,她是真的無話可說,兒子是一個很驕傲,但又沒啥能力的人,從小到大,想辦的事情很多,但一件都沒辦成,照理說,一個正常人經歷了這麼多次的失敗,該有點教訓了,可是兒子仍然那麼的固執,一點都沒變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Advertisements


兒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,混到27、28歲,連個老婆都找不到,最後崔太太跟老伴想辦法幫他找了個老婆,就是因為他沒半點能力,家裡又要幫忙買房,又要買車,還送禮金,才終於把他的婚事定下來,結果婚後兒子也不願意好好賺錢,整天賴在家裡,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兒媳吵架,聽到一句話不高興,隨時就收拾東西往外跑,兒媳好幾次提離婚,卻都被崔太太老倆口給勸退了,正因如此,兒子兒媳才能穩定生活這麼多年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
前幾年,兒子不知道哪根筋不對,非要拿著家裡的錢,出去做生意,兒媳勸不住,就讓他去了,結果還是虧錢,就因為這件事,兒媳徹底的放棄了,直接跟他提出了離婚,兒子也莫名其妙的大方,明明是他自己的房子,卻要送給兒媳,搞到自己沒地方住,還要跑到父母家裡來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Advertisements


兒子這種做法,讓崔太太的老伴氣到不行,得了一場重病走了,但爸爸的離去,並未給兒子造成多大的困擾,兒子繼續吃吃喝喝,在家裡閒著。崔太太雖然很心疼兒子的遭遇,但也不能看著他一直這麼消沉下去,剛開始的幾個月,她對兒子一直都是以勸導為主,兒子總是說自己運氣不好,什麼事情都做不成,說自己是個失敗者,崔太太只能勸他啊,說兒子也有很多優點,出去找份工作就能重新振作起來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
可惜兒子把她的話當成耳旁風,整天在家裡睡大覺,要不然就玩手機玩一整天,兒子這個樣子,崔太太很痛心,有的時候心疼他,不自覺的便給他一點錢,讓兒子好好舒緩心情,結果兒子都拿去買酒、買零食,回來大醉一場,次數越來越多,不但浪費錢,而且對他的身體也不好,最重要的是,大概是崔太太對兒子太好了,兒子竟開始吵著要錢,一開始要的也不多,只要幾百元的,後來就開始幾千幾萬的要,那時候崔太太還有些存款,就這樣給他了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Advertisements


後來,兒子竟然打起了媽媽退休金的主意,叫媽媽每個月發錢給他,崔太太也沒說什麼,能忍的就忍了,畢竟是自己的兒子,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,她覺得很難過,從對兒子的同情,變成厭惡,認為都四十多歲的人了,手裡一毛錢都沒有,還要跟一個快七十歲的老太太拿錢,就連送東西給孫子,兒子都跟她要錢,她已經變成實際上真的在養孫子的人了,而且最過分的是,兒子還總是報復性的花錢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今日頭條

Advertisements


有次兒子在家裡大發雷霆,吵著要錢,崔太太實在沒辦法,給了他四千,隨後兒子就去找他的前妻求複合了,後來沒成功,垂頭喪氣的回來,問他怎麼回事,兒子也不說,等到後面才表示,他拿那四千買了戒指,給前兒媳人家卻不收,就把鑽戒丟在垃圾桶裡了,當時崔太太很生氣,責問他為什麼要扔掉,真的不行,退貨也可以,四千塊不是小錢,誰知道兒子連看都不看她一眼,毫不在意的說:「錢算什麼?」,讓崔太太氣到不行。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
兒子整天啃老,肯定不在乎錢,可崔太太還在的時候,每個月還有八千多的退休金,等崔太太走了以後呢?沒這筆錢,兒子怎麼辦?她多次跟兒子提這件事,兒子卻總是不以為然,還隨口說一句:「大不了以後賣了房子,去鄉下過日子。」

示意圖非當事人/圖片來源:IStock


崔太太實在太痛心了,無論說了多少都沒有用,到後面也放棄了,放任兒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隨後兒子迷上了打遊戲,整天在家玩,還會跟一些網友講電話,一講就是一整天,作息都亂了,晚上玩到大半夜,早上一睡下去,一天就過去了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